首页 > 以案说法 > 正文

健康使用网络,杜绝网络诈骗

发布时间: 2022-09-14 15:47:53   作者:   来源:本站来源   浏览次数:1146


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,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网上上课、聊天、游戏、购物。而当下一些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实施诈骗犯罪行为,时刻威胁着青少年的人身财产安全。

首先,让我们了解一下未成年人易上当受骗的信息网络诈骗类型有哪些?

针对未成年人的信息网络诈骗,多以红包返利、销售游戏装备、抽奖中奖、木马链接等形式为主,利用未成年人防范意识低、好奇心重、易被小利吸引等特点,引诱未成年人在无意中将钱款转给不法分子,继而实施诈骗。

生日发红包返利类:

小学生小石头(10岁)在微信群内被一“寿星”主动添加为好友,称他今天是幸运网友,可参加十倍返现的福利活动,只要给他的微信中转钱,他就返回10倍的钱款作为福利回馈,并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返款截图,小石头对此事信以为真,将888元通过微信转给了对方,结果钱款石沉大海,返款杳无音讯。

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类:

初中生果果(12岁),在手机上玩某款网络游戏时,有人声称能够免费赠送游戏皮肤,果果便添加了骗子的微信并加入一个微信群。骗子称需要将微信余额内的钱款全部以红包的形式发送到群内,完成任务才能领取游戏皮肤。果果便将微信内的钱款全部以红包的形式发送到群内,后又在骗子的诱导下,使用其母亲的手机,分多次扫描骗子发送来的二维码进行了付款操作,共计被骗2万余元。

低价销售游戏金币、装备类:

初中生小赵(15岁),在手机上玩某网络游戏时,看到低价出售游戏金币及装备的广告,小赵主动添加了骗子的QQ号,在谈好价格后,骗子给小赵发送过来一个交易平台链接,让小赵在该平台内进行付款操作。小赵在付款时因输入了银行卡卡号及短信验证码,骗子使用获取的信息,盗刷小赵父母银行卡内金额3万余元。

兼职刷单返利类:

高中生小敏(17岁),在手机上网时看到“足不出户,日进斗金”的兼职刷单广告,便加一骗子微信入群后做刷单任务,在领取第一笔返利后尝到甜头,又完成数十笔任务。在准备提取返利时,被骗子告知提现账户异常被冻结,需充钱继续刷单才能提取返利。小敏无奈只得充钱刷单,充钱后随即被骗子拉黑,小敏被骗7000余元。

哪些行为会成为信息网络犯罪或成为骗子的帮凶?

未成年人因涉世未深,法律意识淡薄,更容易被他人左右思想,易被蝇头小利所诱惑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及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《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,公检法机关将严厉打击非法利用信息网络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。那么,哪些行为可能会成为信息网络犯罪或成为骗子的帮凶呢?

1、直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

未成年人通过在网上学习诈骗手法,或者在成年人的怂恿、指挥下,依托网络聊天工具、交友平台等实施诈骗或为诈骗分子提供帮助的案件。因此,提醒广大家长朋友,关注孩子的动态,远离网络信息诈骗。

2、出租、出售、出借微信号、QQ号

为了获取利益,有些未成年人将自己使用的微信号、微信群、QQ号、QQ群,出租、出售给在网上结识的人员,这些人员多数是将租赁或购买来的微信号、QQ号,用于发送诈骗广告或直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,出租、出售通讯工具的未成年人也就成为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帮凶。

3、出售手机卡、银行卡

未成年人出售自己闲置不用的手机卡、银行卡,或者使用自己的身份证,批量办理手机卡、银行卡后,通过网络进行出售,获取几百元至一千元不等的收益。销售的手机卡、银行卡多被不法分子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,案件发生后,寻线追踪找到办理这些手机卡及银行卡的未成年人,直接成为了诈骗分子的帮凶。

青少年如何防范网络信息诈骗?网络诈骗不难防,以下几点记心上:

1、上网时间要合理,沉溺游戏不可取。

2、馅饼不会天上掉,不给不贪更不要。

3、取款转账要留意,大额交易需警惕。

4、个人信息很重要,密码账号保管好。

5、网贷刷单套路深,学生选择需谨慎。

6、不明链接不要点,拒绝诱惑上圈套。

7、微信电话银行卡,不借不卖要记牢。

青少年沉迷网络,不仅影响了自己学习成绩,还有害于身心健康发展,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。青少年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认识到网络仅是帮助我们学习、成长的工具,如果过度沉迷于网络,将会虚度时光,进而影响个人、家庭及国家的前途命运,因此,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,做到适度上网。

新修订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规定相关组织和个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,确保孩子不沉溺于网络的虚拟时空。在此也提醒家长,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,要为孩子使用手机、电脑、ipad等上网电子产品设置青少年模式,对孩子上网安全担负起教育和监护责任。